
不要管人,多管管自已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22:41 点击次数:164
图片
作者:子墨
弘一法师说:“不要去管任何人,包括你的亲人,几十年形成的认知,不是你几句话就能叫醒的,人是叫不醒的,只能痛醒,管别人管多了,不仅得不到理解,反而会遭到埋怨。管人一分,别人就恨你一分,管人十分,别人就恨你十分,所以,不要管人,多管管自已。”
在生活的长河中,我们常常怀着一颗热忱的心,试图去改变身边的人,哪怕是我们的亲人。
然而,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几十年形成的认知,宛如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大树,不是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语就能撼动的。
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《祝福》中的“我”面对祥林嫂,试图给她一些关于生死灵魂的新认知,可最终也只能看着她在旧有的观念里越陷越深。
几十年的生活经历、社会环境的熏陶、教育背景的影响,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人坚固的认知体系。
我们以为凭借自己的一番好意、几句劝说就能将其打破,这实在是一种天真的想法。
当我们去管亲人的时候,这种情况尤为明显。
我们可能会看到亲人在健康方面有不良习惯,比如过度吸烟或者酗酒,出于关心我们会去劝阻。可是,他们往往并不领情,甚至会埋怨我们多管闲事。
这是为什么呢?培根说过:“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生。”亲人已经在他们的习惯和认知里生活了那么久,我们的劝说在他们看来,可能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冒犯。
在人际交往中,这种“管人”的行为更是容易引发反感。
我们可能会看到朋友在职业选择上走了一条我们认为错误的道路,于是苦口婆心地去劝诫。
然而,朋友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与热情之中,我们的话语就像一盆冷水,浇灭的不仅是他们的热情,还有彼此之间的情谊。
戴尔·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点》中提到:“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念而失败,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,并且坚持到底。”我们的朋友也许正是在坚持自己的信念,哪怕这个信念在我们看来并不正确。
而我们的干涉,只会让他们觉得我们在否定他们的信念和努力。
从更深层次来看,当我们去管别人的时候,其实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尊严。
老子说: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”治理国家都需要遵循自然规律,不轻易去搅动,对待他人亦是如此。
我们每多管一分,就如同在别人的精神世界里强行插入一根刺,别人自然会对我们产生一分恨意。
所以,与其把精力放在管别人身上,不如多管管自己。
当我们专注于自我成长,提升自己的修养、知识和能力时,我们自身就会散发出一种积极的影响力。
就像一朵盛开的花,它不需要去要求旁边的草长得和它一样高,却能以自身的美丽吸引周围的目光。
因此,我们通过自己的改变,或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人,而这种影响是基于尊重和吸引,而非强制。
因为试图改变他人几十年形成的认知是困难重重的,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,我们的过多干涉往往得不到理解,反而会招致埋怨。
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,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尊严。
所以,我们应停止过度管人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管理和成长上,这样既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,又能通过自身的积极改变去影响他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